凉山州喜德县张勇: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凉山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张勇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用双手托起贫困群众的希望。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脱贫攻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资源匮乏与因地制宜的智慧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发展的首要难题。张勇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高海拔气候适宜种植高山蔬菜,但缺乏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他主动对接农技专家,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建立起合作社+农户+电商的产销模式。这种立足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径,既避免了盲目跟风,又为村民找到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思想观念转变的持久战

扶贫工作中最艰巨的挑战莫过于改变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张勇回忆,最初推广经济作物时,有村民宁愿守着贫瘠的玉米地也不愿尝试新品种。他创新采用能人带动策略,先培养示范户,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动观望者。这个过程让他深刻认识到,扶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长效机制建立的探索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何防止返贫成为新课题。张勇推动建立的动态监测机制颇具前瞻性,通过定期回访、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户。他特别关注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协调建立专项救助基金。这种未雨绸缪的工作方式,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趋势。

在悬崖村寨的蜿蜒小路上,张勇的摩托车辙记录着八年扶贫的点点滴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要用心读懂土地,用情温暖百姓。当昔日的土坯房变成彝家新寨,当留守儿童有了家门口的幼儿园,这些变化背后,正是千万个张勇在基层的坚守与奉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