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有一位名叫巫照华的彝族文化传承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彝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巫照华自幼生长在喜德县的彝族村寨,耳濡目染间对彝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精通彝族毕摩文化、传统歌舞和民间工艺,是当地公认的文化传承人。但让他忧心的是,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
彝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后继乏人。许多年轻人对学习传统技艺缺乏兴趣,认为这些技能在现代社会难以谋生。巫照华常常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学习电脑和外语,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毕摩经文或彝族刺绣。这种代际断层现象在喜德县乃至整个凉山地区都普遍存在。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巫照华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尝试将彝族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他在喜德县多所学校开设彝族文化课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彝族歌舞、语言和习俗。
经济因素也是制约文化传承的重要障碍。许多传统手工艺因市场萎缩而面临失传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巫照华积极推动彝族手工艺品市场化,通过电商平台将喜德县的彝族银饰、漆器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既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又扩大了彝族文化的影响力。
在数字化时代,巫照华还尝试用新媒体传播彝族文化。他组织拍摄彝族传统节日庆典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彝族民间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喜德县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创新做法为彝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巫照华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在喜德县这片土地上,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既要守护传统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地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彝族文化才能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