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有一位名叫邓秀廷的老人,他用毕生心血守护着彝族文化的瑰宝。这位年近八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彝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减弱。邓秀廷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危机,他常常感叹: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把彝族文化传承下去,后人可能就再也见不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了。
作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人,邓秀廷精通彝族古文字、经书和祭祀仪式。他不仅熟记上千部彝族典籍,还能用古老的彝族文字书写诗歌和故事。在喜德县的村寨里,他坚持用彝语授课,向年轻人传授彝族历史、天文历法和医药知识。他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说,还谈什么文化传承?
邓秀廷对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收集整理了上百种传统彝族服饰纹样,并亲自教授刺绣技艺。在他看来,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彝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他经常带着弟子们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将彝族歌舞、器乐展示给外界。
随着年岁增长,邓秀廷最担忧的是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他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为此,他在家中设立了小型文化传习所,免费教授彝族传统文化知识。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邓秀廷的坚守感动了许多人。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彝族文化保护工作,在喜德县建立了民族文化保护中心。邓秀廷被聘为顾问,他积极参与文化保护规划的制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这位彝族文化守护者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像邓秀廷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正如邓秀廷所说:文化就像一条河流,只有不断流动,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