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周保山:探寻彝族文化守护者的传奇人生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喜德县的周保山用半生时光谱写了一曲彝族文化守护者的动人乐章。这位默默耕耘的文化传承者,用自己的方式解答着一个重要命题: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如何延续其生命力?

周保山的传奇人生始于对彝族文字的热爱。作为全国仅存的几位精通老彝文的学者之一,他花费数十年时间走遍凉山各村寨,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彝文古籍。这项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掌握老彝文的长者相继离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淡漠,许多珍贵的口传史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周保山常常背着行囊独自穿行于高山深谷,只为记录下最后几位毕摩(彝族祭司)吟诵的古老经文。

在喜德县文化馆的工作中,周保山开创性地将彝族文化保护与教育相结合。他主持编纂的彝汉双语教材成为当地学校的特色课程,让年轻一代在掌握现代知识的同时不忘文化根基。这种创新实践引发思考:传统文化保护是否应该突破博物馆式保存的局限,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周保山对彝族漆器工艺的复兴同样倾注心血。他组织民间艺人成立合作社,既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又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生活用品。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使古老的漆器工艺重新焕发生机,产品远销海内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周保山始终坚信每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都值得珍视。他在喜德县建立的彝族文化传习所,不仅展示文物,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活态空间。这里定期举行的火把节、选美节等民俗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外来游客,也让当地年轻人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周保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守护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创造未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文化摆渡人,以智慧和坚守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