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蔡军: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蔡军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真心温暖着这里的群众。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战士,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希望。

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成为蔡军开展工作的首道难关。喜德县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0%,许多村民只会说彝语。蔡军主动学习彝族语言和风俗,带着翻译走村入户,用一碗酥油茶拉近距离。他深知,只有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蔡军带领团队实地勘察,协调资金修建通村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他记得第一次走访时,看到孩子们要步行三小时山路去上学,这坚定了他改善交通条件的决心。如今,一条条蜿蜒的山路如同血脉,为闭塞的村庄注入了活力。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蔡军思考的重点。他意识到单纯输血式扶贫难以持久,必须培育造血功能。经过调研,他推动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彝绣产业,邀请农技专家指导,建立电商销售渠道。这些举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蔡军遇到不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宣讲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有位村民起初拒绝参加技能培训,经蔡军多次劝说后掌握养殖技术,如今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喜德县的扶贫路上,蔡军面临过质疑,经历过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像蔡军这样扎根一线、心系群众的干部。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扶贫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