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并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地质构造与气候因素叠加致灾
盐源县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与安宁河断裂带交汇处,新构造运动活跃,岩体破碎严重。加之当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年降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风险。
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灾害风险
近年来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显著增多。部分工程未充分考虑地质承载力,违规削坡、弃渣不当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原有地质平衡。农业开发中的陡坡垦殖也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削弱了土壤抗侵蚀能力。这些人为因素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防治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覆盖仍存在盲区,部分偏远山区预警能力不足。防治工程多集中于灾后治理,事前预防投入相对薄弱。群众防灾意识参差不齐,应急避险能力有待提升。防治资金和技术力量分配需要更科学的统筹规划。
构建全域防控新格局
应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运用InSAR、无人机等新技术实现全时段监控。严格管控工程建设活动,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在重点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探索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提升区域防灾韧性。
盐源县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兼顾短期应急处置与长期系统治理,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完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全发展格局。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