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陈新国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一面旗帜。作为扎根基层多年的扶贫干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是陈新国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盐源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许多贫困村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限。陈新国带领团队走村入户,深入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却发现输血式扶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成为他思考的重点。
产业扶贫的困境尤为突出。盐源县虽然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但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不畅。陈新国尝试引进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却遭遇了技术推广难、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他意识到,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发展远远不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教育扶贫的深远意义让陈新国格外关注。在走访中,他发现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经济原因辍学,形成贫困代际传递。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设立教育帮扶基金,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易事。如何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成为他工作中的又一挑战。
健康扶贫的紧迫性同样不容忽视。盐源县医疗资源匮乏,许多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陈新国推动建设村级卫生室,组织义诊活动,但医疗人才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这些困难,陈新国没有退缩。他创新工作方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他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他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他的带领下,盐源县多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陈新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需要情怀与担当,更需要智慧与方法。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像陈新国这样的基层干部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