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大河乡的群山之间,甲花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领路人的村长,用五年时间带领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村落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产业转型的阵痛与突破
面对传统农耕收益低下的困境,村长率先在村里推广青花椒种植。最初遭遇的阻力不小——祖辈都种玉米土豆,改种花椒亏了怎么办?面对质疑,他自费组织村民到云南考察,邀请农技专家驻村指导。如今2000亩青花椒基地年产值超300万元,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干旱季节灌溉难题?怎样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基础设施的短板与补强
“要致富先修路在甲花村不是口号。村长多方争取资金,硬化了8公里村道,却面临维护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村里新建的蓄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但电力改造仍需推进。这些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
思想观念的碰撞与革新
比物质贫困更难改变的是思维定式。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技能培训参与度低。村长创新采用能人带头+积分奖励机制,组织彝绣合作社、养殖能手评比,用看得见的收益激发内生动力。但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村发展,仍是待解课题。
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长格外重视生态保护。推广林下种植模式时,有村民为扩大种植面积欲砍伐防护林。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形成每砍一棵树补种三棵的村规民约。这种发展理念能否持续,考验着基层治理智慧。
如今的甲花村,青花椒香气弥漫山野,彝绣产品通过电商走出大山。村长办公室墙上那张未脱贫户清零的公示表,记录着这场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但乡村振兴是场马拉松,基础设施升级、产业深加工、文旅融合等新课题,正等待这位领路人继续破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