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李自华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位从普通乡镇干部成长起来的扶贫先锋,其奋斗历程既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也折射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挑战。
基层历练铸就扶贫本领
初到盐源县时,李自华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如何真正融入当地。语言不通成为他走访农户的第一道障碍,而复杂的民族习俗更需谨慎对待。他坚持每周驻村三天,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了彝语常用词汇,这种土办法让他逐渐赢得了村民信任。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主导修建的23公里通组公路,解决了五个自然村运输难问题,但资金短缺曾让项目三次中断,最终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才得以完成。
产业扶贫的破局之困
盐源县高海拔山区适合种植苹果,但传统品种市场竞争力弱。李自华推动的品种改良计划遭遇村民强烈抵触,老果农们担心改种期间收入断档。他带领技术员挨家挨户算经济账,先在党员户试点种植,当首批改良苹果卖出三倍价格后,项目才得以全面推广。这种示范带动模式后来成为盐源产业扶贫的典型经验,但前期推广中的信任危机值得所有扶贫工作者深思。
扶贫扶志的长效机制
在易地搬迁过程中,李自华发现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有户村民三次拒绝搬迁,理由是住不惯楼房。他创新提出新旧房过渡期方案,保留旧房生产功能的同时逐步适应新居,这个案例被纳入州级扶贫工作手册。但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机制,仍是后扶贫时代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从解决饮水安全的小项目,到规划旅游环线的大蓝图,李自华的工作轨迹印证了扶贫工作既要脚踏实地解决眼前困难,更需谋划长远发展。如今盐源县虽已脱贫摘帽,但他仍奔波在防返贫监测一线,用行动证明:扶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