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一实践既为当地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挑战成为盐源县村规民约实施过程中的首要难题。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在尊重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同时,将现代法治理念融入村规民约,需要基层治理者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创新思维。当地通过双语宣传“长者参与等方式,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规则更新,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执行力度不均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部分村庄的村规民约存在墙上制度现象,制定后缺乏持续有效的落实机制。盐源县通过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积分管理制度等创新举措,将村规民约与村民切身利益挂钩,显著提升了执行效果。这种将软约束转化为硬激励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参与度不足也制约着村规民约作用的发挥。在一些村庄,村民参与制定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规约缺乏广泛认同。盐源县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征求意见等形式,确保村规民约真正反映村民意愿。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定方式,增强了规约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同质化是当前村规民约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盐源县在实践中注重结合各村实际,在环境卫生、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条款,避免千村一面。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凉山州盐源县的实践表明,村规民约要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确保村民广泛参与,并根据各村特点量身定制。这些经验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