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腹地的盐源县藤桥乡,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像一棵扎根山崖的青松,用二十年的光阴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教育。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的坚韧与困境,也让我们看到教育公平之路上的希望与挑战。
师资匮乏与教育质量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这片山区。藤桥乡地处偏远,年轻教师往往难以长期驻留,校长不得不身兼数职,既是管理者又是多学科教师。他自学心理学知识,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钻研教学方法,帮助老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这种全能型校长的背后,是乡村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同样突出。藤桥乡小学的校舍年久失修,冬季漏风夏季漏雨,教学设备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校长四处奔走争取资金,甚至自掏腰包垫付修缮费用。他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支撑着他在艰难环境中坚守。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尤为严峻。藤桥乡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孩子们多由祖辈抚养。校长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制度,定期走访每个学生家庭,确保没有孩子因家庭原因失学。他组织教师为学习困难学生补课,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这位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教育需要更多政策倾斜和社会关注。改善教师待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让每个乡村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教育守望者,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乡村教育注入持久活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