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盐源县宣传部长专访: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凉山州盐源县通过创新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地宣传部长在专访中揭示了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独特路径,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民族文化保护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盐源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资源,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考验。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民俗活动参与度降低、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课题。

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 盐源县通过非遗+旅游“传统工艺+电商等模式,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地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开发彝族漆器、摩梭织布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深度参与。同时建立电商平台帮助民族工艺品走出大山,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文化支撑? 盐源县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需要文化精神的滋养。通过恢复传统节庆、建立村史馆、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措施,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这种内生动力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提供了持久支撑,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 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与创新性平衡至关重要。盐源县在保护文化本真性的同时,鼓励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化产品。此外,加强数字化保护、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拓展文化传播渠道,都是确保民族文化永续传承的必要举措。

盐源县的实践表明,民族文化不是乡村振兴的负担,而是独特的发展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成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