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徐明刚作为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带领群众探索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致富之路。这位扎根基层的领路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乡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盐源县地处偏远山区,传统农业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徐明刚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种植业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他带领村民考察学习,发现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通过引进优质苹果品种,改良种植技术,逐步形成了盐源苹果这一区域品牌。然而,冷链物流不完善、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升级。
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山区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盐源县发展的瓶颈。徐明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村组道路硬化工程。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缺口大、施工难度高等问题接踵而至。他组织村民投工投劳,采取政府补助+村民自筹的方式,逐步改善交通条件。同时,他还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和通信基站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基础。
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徐明刚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他一方面动员返乡青年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建立农民夜校,培养本土技术能手。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平衡。盐源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徐明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他支持村民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增收渠道。但在商业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文化本真性成为新的课题。
徐明刚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面对各种挑战,这位基层干部始终保持务实作风,带领盐源县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