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有一位名叫陈玉林的基层干部,他的扶贫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共产党员,陈玉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准扶贫的真谛。
大山深处的扶贫难题
会理市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陈玉林刚到任时,面临着诸多挑战: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如何在这些困难中找到突破口,成为他日夜思考的问题。
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
陈玉林深知,扶贫不能搞一刀切。他走遍辖区内的每一个村寨,深入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他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他积极联系技能培训;对于因病致贫的农户,他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对于缺乏产业支撑的村落,他引进了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
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
在陈玉林的推动下,会理市发展起了特色种养殖业。他带领村民种植石榴、核桃等经济作物,并建立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将当地独特的彝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贫路上的坚守与奉献
陈玉林常说:扶贫工作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多年来,他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即使遇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他也从不气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的真诚最终打动了村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扶贫成效与未来展望
在陈玉林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会理市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陈玉林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正在思考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他相信,只要坚持精准扶贫理念,会理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陈玉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的是真心、耐心和恒心。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干部,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