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会理市的马国林正是这样一位扎根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扶贫的复杂图景。
资源匮乏与创新突围的矛盾
会理市部分偏远山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单一等问题。马国林面对交通闭塞的村落,带领村民开辟特色农产品电商渠道,将石榴、核桃等特产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这种互联网+扶贫模式虽取得成效,但也暴露出物流成本高、网络覆盖率不足等新挑战。如何平衡短期成效与长效机制,成为基层扶贫的普遍课题。
文化观念与现代化转型的碰撞
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马国林发现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他通过建立扶贫夜校,既传授种植技术,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智志双扶的做法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反映出精准扶贫既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破解精神贫困的双重压力。
政策执行与因地制宜的平衡
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马国林常面临统一政策与地方差异的矛盾。在推进易地搬迁时,他创新采用梯度安置方案,根据村民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这种务实作风虽获得群众认可,但也对基层干部的决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可持续脱贫的深层思考
随着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马国林开始探索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他推动建立的合作社模式虽初见成效,但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仍是待解难题。这提示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马国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基层扶贫既是改变命运的伟大实践,也是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策智慧与乡土智慧的融合,更需要无数基层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扎根泥土的担当精神尤为珍贵。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