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凉山州会理市金玉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凉山州会理市金玉村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姿态跃入公众视野,这个曾经深藏大凉山腹地的彝族村落,如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典型样本。然而在光鲜的发展图景背后,仍存在值得深思的隐性问题。

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的碰撞尤为明显。金玉村依托石榴、核桃等特色种植业实现增收,但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冷链物流的缺失导致30%的鲜果在运输途中损耗,暴露出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短板。如何在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当地面临的首要课题。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同样引发关注。村内保存完好的彝族夯土建筑群吸引着摄影爱好者,但部分改建为民宿的老屋已出现承重结构隐患。过度商业化的苗头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村本色形成微妙对峙,环境保护的红线意识需要持续强化。

文化传承与人口外流的矛盾更显紧迫。尽管村里开设了彝绣工坊和月琴传习所,但青壮年更倾向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58岁。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热度能否转化为文化认同的深度,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金玉村的实践揭示: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风貌改造,而是需要建立产业韧性、生态耐力和文化活力的三维支撑体系。当地正尝试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入气调保鲜技术延长产业链,同时将非遗传承纳入村规民约。这些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其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持续观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