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市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传承着一项千年非遗文化——会理舞龙。每逢佳节庆典,这条火龙便会在古城街道上翻腾起舞,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舞龙表演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会理火龙采用竹篾扎制骨架,外覆特制布料,龙身内部装有特制灯烛。舞动时,火龙通体透亮,在夜色中格外震撼。但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老艺人日渐稀少,复杂的制作工序面临失传风险。如何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成为保护这项非遗的首要问题。
舞龙表演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极高。每条火龙长达数十米,需要数十名壮年男子默契配合才能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表演队伍面临人员不足的困境。同时,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也让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减弱。
会理市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保护舞龙文化。通过举办舞龙大赛、设立传承人津贴、开展校园非遗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旅游开发也为舞龙表演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会理舞龙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让这项千年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思考与努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