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作为四川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行政区域划分与职能配置直接影响着地方治理效能和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会理市下辖3个街道、13个镇、4个乡的行政区划格局,在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行政区划调整与资源配置失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会理市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部分撤乡并镇后的新建制镇存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问题,如益门镇等矿产资源富集区面临产业转型压力,暴露出行政区划调整与产业布局协同不足的短板。如何通过动态优化行政区划,实现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梯度转移,成为提升区域承载能力的关键。
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性挑战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会理市部分彝族乡在推行乡政村治模式时,传统习惯法与现行行政管理制度存在衔接障碍。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土地流转等领域,需要构建更具弹性的职能配置方案。行政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少数民族村落存在服务半径过大、双语人才短缺等现实制约。
职能交叉与协同治理困境
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市镇两级职责同构现象。以城北街道为代表的城市管理区域,综合执法权下放后出现属地管理与专业部门协调不畅问题。旅游特色镇如鹿厂镇,需要文旅部门、住建部门与属地政府建立更高效的联合管理机制,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行政效能损耗。
数字化转型中的职能重构机遇
会理市正在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为职能优化提供新路径。通过搭建全域大数据平台,可实现行政区划物理空间与数字网格的有机融合。例如在黎溪镇试点运行的数字乡村系统,已初步实现农业补贴发放、宅基地审批等事项的线上办理,为破解山区行政服务碎片化提供实践样本。
未来会理市应着力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在保持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前提下,通过职能清单管理、跨部门数据共享等措施,提升民族地区行政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特别要注重将石榴、烤烟等特色产业规划融入区域功能定位,形成具有会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