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会理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陈娟的名字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这位从基层走出来的干部,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奋斗故事,也折射出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值得深思的现实课题。
基层经验铸就的实干精神
陈娟的职业生涯始于最基础的村务工作。每天行走在田间地头,她深刻体会到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生产技术落后、销售渠道单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这些痛点成为她后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原始动力。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她主导建立了会理市首个农产品电商服务站,让石榴、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当年就带动农户增收30%。
产业转型中的创新突围
面对会理市农业小而散的现状,陈娟意识到单靠传统种植难以持续。她引入农业专家团队,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石榴深加工产业。这一过程中,土地流转矛盾、农户观念转变、技术培训缺失等挑战接踵而至。通过建立示范园区、组织实地观摩、设置保底收购价等措施,逐步打消了村民顾虑。如今,会理石榴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价值提升5倍以上。
人才困境与破局之道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陈娟最常遭遇的是人才短缺问题。年轻干部基层经验不足,本土人才外流严重,技术型人才引进困难。为此,她推动建立新农人培养计划,通过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农业经理人,同时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这些举措使会理市近三年返乡创业人数增长了两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陈娟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农村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仍存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不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矛盾等深层次问题。这些挑战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而是需要更多像陈娟这样的实践者,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让乡村真正焕发内生动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