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广袤的乡村土地上,王树华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王书记的乡村振兴领路人,正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升级困难、人才流失等现实挑战,他的实践为西部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交通瓶颈制约发展
会理市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崎岖的山路成为农产品外运的最大障碍。王树华带领村民实施道路硬化三年计划,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与村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新建改建村道47公里。但高山峡谷地貌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偏远村组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通达难题。
传统产业转型阵痛
面对石榴、核桃等传统作物效益下滑,王树华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入电商销售渠道。2022年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户销售滞销石榴80余吨。但新品种推广面临村民保守观念阻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缺失导致附加值难以提升,这些问题时刻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智慧。
人才困境亟待破解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发展后继乏人。王树华创新实施雏雁计划,选拔25名返乡青年进行重点培养,同时改造闲置校舍建立乡村振兴学堂。然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有限等现实因素,仍使人才引进工作举步维艰。
在会理市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王树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他推动建立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300余户脱贫户持续增收,其探索的产业造血+文化铸魂发展路径,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既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更离不开因地制宜的创新智慧。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