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会理市人民法院工作纪实:司法为民的彝区实践

凉山会理市人民法院在彝区司法实践中秉持司法为民理念,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诉讼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然而,在推进司法为民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语言文化障碍是彝区法院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会理市作为彝族聚居区,部分群众汉语水平有限,在诉讼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偏差。法院虽配备双语法官和翻译人员,但专业法律术语的准确转译仍存在困难,可能影响案件审理质量。如何培养更多精通双语的法律人才,建立完善的法律术语彝汉对照体系,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诉讼服务覆盖不足问题在偏远彝区尤为突出。山区交通不便,群众诉讼成本高,即便法院开展巡回审判,也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部分老年群体对智能化设备接受度低,数字鸿沟现象明显。法院需要在传统服务与智慧司法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司法服务。

法治宣传效果有限也是当前工作的短板。彝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存在差异,单纯的法条宣讲难以深入人心。法院开展的普法活动需要更贴近彝族群众生活实际,将法律知识融入民族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理念。同时,如何尊重民族习惯法的合理成分,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良性互动,值得深入研究。

会理市人民法院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已有积极尝试,如建立石榴籽调解室,邀请德高望重的彝族长者参与纠纷调解;开发双语诉讼服务平台,降低群众诉讼门槛;将典型案例改编成彝族歌舞进行普法宣传等。这些创新举措体现了法院立足彝区实际、践行司法为民的担当。

未来,会理市人民法院需要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民族地区司法服务体系,让法治阳光普照彝乡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