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攀枝花大宝鼎煤矿如同一位沉默的工业巨人,用六十余年的开采史诉说着中国能源发展的壮阔篇章。这座与攀钢建设同步诞生的煤矿,不仅蕴藏着珍贵的焦煤资源,更承载着三线建设时期的热血记忆。
地下宝藏的开发之困
深达800米的矿井巷道如同迷宫般纵横交错,矿工们在这里与地心引力对抗。煤层平均厚度仅1.2米的薄煤层特性,让机械化开采面临严峻挑战。液压支架在低矮工作面中的灵活部署、采煤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运行,成为持续攻关的技术难题。矿区内频发的瓦斯涌出和顶板垮落风险,更时刻考验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韧性。
工业遗产的活化之路
斑驳的选煤楼和锈迹斑斑的矿车轨道,记录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美学。这些见证过夺煤保钢大会战的建筑群,正面临保护与开发的十字路口。矿区特有的干打垒建筑工艺、保存完好的苏联式选煤设备,如何与现代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工业遗产活化过程中,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真实性流失,又需解决基础设施老化的现实困境。
能源转型的时代之问
在碳中和目标下,这座年产150万吨的煤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的推进速度能否匹配减排要求?智能化采煤系统的投入与传统生产模式如何平稳过渡?矿区周边因采矿沉降引发的生态修复,更需要数十年持续投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为中国传统能源基地转型提供重要范本。
当夕阳为矸石山镀上金边,大宝鼎煤矿仍在续写它的传奇。这里的每一块煤炭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每一段铁轨都铭刻着工业文明的印记。在能源革命的大潮中,这座老矿正以独有的方式,完成从资源输出者向文明传承者的蜕变。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