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历任书记都做过啥?对城市贡献大?盘点他们的政绩与贡献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攀枝花的发展历程与历任市委书记的施政理念密不可分。这些主政者在这座钢城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轨迹?

攀枝花因矿建市、因钢兴市,历任书记都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共性难题。早期书记如秦玉琴等,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致力于钢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攀枝花奠定了工业基础。进入新世纪后,如何突破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成为主政者的核心课题。

赵爱明任期内推动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使攀枝花从单一钢铁生产向新材料研发转型。她主导的阳光花城建设,开始注重城市宜居性改善,这种产业与生态并重的发展思路影响深远。张剡时期则着力发展康养产业,将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战略至今仍是攀枝花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贾瑞云等书记在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推动攀枝花从传统重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同时,成昆铁路复线等重大基建项目的落地,显著改善了这座山地城市的交通条件。

值得思考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往往需要更长时间验证政策效果。一些书记任期内的重大项目,其真正价值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充分显现。此外,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差异也反映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治理智慧。

攀枝花的历任书记们共同描绘了这座城市从工业基地到多元发展的转型图谱。他们的施政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坚守产业根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增长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