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攀枝花三线建设精神具有特殊意义。这座因钢铁而生的城市,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记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闪烁着时代光芒。
三线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需要从历史维度进行解读。上世纪60年代,数十万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下,以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豪情投身攀枝花开发。他们克服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困难,创造了七户人家一棵树的奇迹。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的奋斗品格、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当代社会是否需要传承三线精神?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三线精神中的奋斗内核并未过时。攀枝花建设者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誓言,展现的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对于克服当下某些领域存在的浮躁风气、功利主义具有警示作用。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更需要发扬当年建设者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劲头。
三线精神如何与时代共振?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攀枝花从荒山峡谷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今天弘扬三线精神,不是简单重复历史做法,而是汲取其精神养分。例如,将当年的大会战模式转化为新时代的协同创新机制;把艰苦奋斗传统转化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让爱国奉献精神在乡村振兴、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中焕发新活力。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里陈列的钢钎铁锤,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这些物质遗产背后的精神财富,正是支撑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三线精神将继续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