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攀枝花这片热土上,刘立新的名字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代名词。这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用自己十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做为民服务的初心。然而,在感动中国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他的扶贫工作又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实质性改变?
刘立新最初来到攀枝花偏远山区时,面对的是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困境。当地村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几乎为零。他深入走访每一户村民,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发现教育落后和产业单一是最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刘立新制定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的双轮驱动策略。
在教育方面,刘立新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他深知,只有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才能真正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在产业发展上,他结合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起产销一体的产业链条。
刘立新的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村民不理解、自然条件恶劣等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但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用耐心和智慧化解一个个难题。如今,他帮扶的村庄不仅实现了整体脱贫,更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这位扶贫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要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创造发展机会,让贫困群众真正掌握改变命运的能力。刘立新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为新时代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