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劳动力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用工需求萎缩与新兴服务业人才储备不足的双重压力。钢铁、钒钛等支柱产业的自动化升级导致部分岗位消失,而康养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又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
从供给端分析,攀枝花劳动力市场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面,45岁以上再就业群体技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另一方面,本地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严重,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特殊现象。
就业政策方面,攀枝花已实施特色职业培训计划,重点打造钒钛工匠、阳光康养服务等培训品牌。但政策落地过程中仍存在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就业服务精准度不足等问题。部分下岗工人反映职业技能培训与再就业衔接不畅,培训后岗位匹配率有待提升。
针对劳动力市场数字化转型,建议构建产业需求图谱+人才能力画像的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职业培训方向。同时应加强攀枝花学院等本地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产业集群对接,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在政策创新层面,可探索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与周边城市共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对于康养旅游等季节性用工行业,建议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攀枝花特有的阳光资源优势为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创造了条件,相关配套服务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就业增长点。未来需重点培育康养+“复合型人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体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