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腹地的六盘水与攀枝花,同属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却在发展轨迹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两座城市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气候资源造就产业差异化格局
六盘水凭借中国凉都的独特气候优势,正在培育避暑经济、山地旅游等绿色产业体系。而攀枝花依托阳光花城的亚热带气候,形成了冬季康养、特色农业等产业形态。这种气候资源禀赋的差异,为两地错位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创造了天然条件。
工业遗产转型面临共性挑战
作为老工业基地,两座城市都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的阵痛。六盘水的煤炭产业与攀枝花的钢铁产业,在环保压力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制约下,如何盘活工业遗产、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共同难题。工业旅游开发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或将成为转型突破口。
交通枢纽功能亟待强化
虽同处川滇黔接合部,但两地交通互联程度仍显不足。六盘水四省立交的区位优势与攀枝花南方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地位尚未形成合力。构建连接两地的快速交通网络,对打通成渝经济圈与黔中城市群的联动通道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共建孕育合作新空间
同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六盘水的喀斯特地貌治理与攀枝花的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存在技术互补性。共建跨境生态保护区、联合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望成为区域协作的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格局下,六盘水与攀枝花应超越简单的资源互补思维,在产业协同、生态共治、基础设施联通等领域探索深度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共同书写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