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天然气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加气站网络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能源供给稳定性。当前加气站建设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区域分布不均衡制约能源供给效率
攀枝花主城区加气站密度明显高于周边县区,东区、西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加气网络,而仁和区、米易县等区域站点覆盖仍显不足。这种不均衡分布导致长途运输车辆常需绕行加气,既增加运营成本,又造成能源配送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部分景区沿线加气站超负荷运转,暴露出应急调峰能力的短板。
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供气稳定性
部分建成较早的加气站设备老化严重,压缩机组工作效率下降明显。在冬季用气高峰时段,已出现多次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间歇性停供现象。同时,城区部分站点受限于早期规划,扩容空间不足,难以匹配新能源车辆的增长需求。这类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滞后,直接削弱了能源供应链的可靠性。
能源结构转型带来新挑战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攀枝花市LNG、氢能等清洁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但现有加气站中具备多能源兼容能力的站点不足20%,传统CNG加气站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如何在不影响现有供气体系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设施迭代,成为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关键课题。
智慧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加气站运营仍以人工调度为主,缺乏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在突发用气需求激增时,难以及时启动跨区域资源调配。部分区县尚未建立完善的库存预警机制,容易出现局部供应紧张。推进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将是提升能源韧性的重要突破口。
攀枝花市需统筹考虑地理特征、产业布局和交通流量等因素,通过编制加气站专项规划、加快老旧设施技术改造、探索多能源综合补给站模式等措施,构建更具弹性的能源保障体系。这既关乎民生用气需求,也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