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副县长巴久伍牛莫的成长故事折射出少数民族女性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与面临的多重挑战。这位彝族女干部从乡村教师到县级领导的跨越,既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地区干部培养的成果,也揭示了少数民族女性参政议政需要突破的结构性障碍。
语言文化差异构成了少数民族干部履职的首道门槛。作为彝族干部,巴久伍牛莫在基层工作中既要准确传达政策精神,又需用民族语言进行二次转化,这对政策执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在教育系统的工作经历恰好成为化解这一难题的钥匙,通过建立双语沟通机制,有效架起了政策与群众之间的理解桥梁。
传统观念束缚是少数民族女干部面临的隐形天花板。在部分民族地区,女性参与公共事务仍受固有性别角色认知的制约。巴久伍牛莫通过扎实的工作业绩逐步改变这种偏见,其分管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用事实证明了女性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更细腻的群众工作方式和更强的民生问题敏感度。
专业能力提升与领导视野培养构成了持续挑战。从教育岗位转向综合管理岗位后,巴久伍牛莫面临知识结构转型的压力。她通过系统学习经济管理和公共政策课程,将民族地区实际与现代化治理理念相结合,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复合型能力的锻造过程为少数民族干部成长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层经验与高层决策的衔接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巴久伍牛莫的成长轨迹显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是民族地区干部的优势,但如何将微观经验转化为宏观决策能力需要制度化的培养路径。木里县近年建立的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经验传承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正在为少数民族干部搭建更顺畅的成长通道。
巴久伍牛莫的案例表明,少数民族女干部培养需要构建多维支持体系。既要尊重民族文化特性,又要打破传统性别藩篱;既要强化专业训练,又要保留基层工作特质。这种干部成长生态的培育,对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