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干部彝族: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木里县干部彝族群体正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然而,这一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保护与现代发展、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关键议题。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代风险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木里县彝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弱化。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独特的彝族语言文字、服饰工艺、毕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当地干部通过建立非遗工坊、举办火把节等民俗活动,试图搭建文化传承平台,但参与度和传播效果仍有提升空间。

产业融合存在同质化倾向
在将彝族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部分项目存在简单复制、缺乏创新的问题。彝家乐、民俗表演等业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有干部提出应深度挖掘彝族农耕文化、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差异化体验项目,但资金短缺和专业人才不足制约着项目落地。

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矛盾显现
木里县部分彝族村落位于生态敏感区,交通不便制约着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需要精细平衡。有干部尝试推广生态文化村模式,将彝族传统生态观念融入村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中面临传统建筑改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数字鸿沟影响传播效果
新媒体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但彝族干部普遍反映缺乏专业的数字运营能力。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内容制作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真正展现彝族文化精髓的优质内容占比不足。部分年轻干部开始尝试双语传播,但系统性培训和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这些挑战,木里县彝族干部正在探索建立文化带头人培养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人与乡村旅游经营者结对帮扶。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发兼具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在生态保护方面,引入专家团队制定符合彝族传统的村庄建设指南。这些实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其经验值得持续关注和完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