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像木里县杨熙这样的基层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然而,基层扶贫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资源匮乏与产业培育的矛盾是杨熙面临的首要难题。木里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资源有限,传统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杨熙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缺乏品牌意识。他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打造木里山货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打开销路。这种小而美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是另一个突出瓶颈。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新技术、新方法接受度低。杨熙创新工作方法,组织脱贫示范户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他坚持扶贫先扶志的理念,通过夜校培训、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发展同样不容忽视。木里县部分村组道路不畅、网络覆盖不全,严重影响产业发展。杨熙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完成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实现4G网络全覆盖。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产品外运和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让偏远山区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
长效机制建立任重道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防止返贫、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杨熙思考的重点。他推动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这些举措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木里县杨熙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破解发展难题,在广袤乡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正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