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基层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里县杨强的成长故事,正是基层扶贫干部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从普通基层干部到扶贫先锋,他的蜕变之路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基层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初到木里县时,杨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保守等普遍性问题。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传统农耕思维制约着产业发展,这些都给扶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何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转变群众观念,成为他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创新扶贫模式的探索实践
杨强深入走访农户,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销路不畅。他带领团队搭建电商平台,打通山货出山的线上渠道。同时引入农业专家开展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种植转型。这种互联网+产业的模式,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注入了现代元素。
群众工作方法的智慧结晶
在扶贫过程中,杨强总结出三心工作法:对待群众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细心,开展工作要贴心。他坚持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这种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成为突破扶贫瓶颈的关键。
扶贫成效与经验启示
经过不懈努力,杨强负责的片区实现整体脱贫,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他的经历证明:基层扶贫既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更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谋划长远发展。这种造血式扶贫理念,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杨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是锻炼干部的熔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杨强这样的干部,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用实干书写为民服务的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