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杨达瓦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故事正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位扎根山区二十余年的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思考: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基层工作者如何突破现实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交通闭塞与民生难题的破局者
木里县作为典型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制约着经济发展。杨达瓦主动请缨负责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时,面对资金短缺、地形复杂等困难,他创新提出村民投工+政府补贴的模式,带领群众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15公里通村公路。这条被乡亲们称为达瓦天路的通道,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题,更让留守儿童上学时间缩短了2小时。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术
作为藏族干部,杨达瓦深知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他反对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而是组织专家对藏式民居进行抗震改造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又提升了住房安全等级。这种尊重地域特色的发展思路,使木里多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法
当某企业提出在原始林区开发旅游项目时,杨达瓦顶着压力坚持生态评估先行。他牵头制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后来成为县级标准,确保当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住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种远见卓识让木里的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78%以上,为子孙后代留住了绿水青山。
在杨达瓦办公室的墙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位基层干部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奉献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当城市里的年轻人讨论躺平时,大山里的杨达瓦们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书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奋斗诗篇。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