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咚咚咚……在新建成的会东县鱼城街道鱼山社区支部委员会活动室旁,施工队伍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这幢房子我们打算用来修成集体农家乐,居民以后餐饮、娱乐、办理红白喜事也有地方了。”鱼城街道鱼山社区支部书记王科友告诉记者,正在打造的是会东县鱼城街道鱼山社区支部委员会集体经济项目——鱼山集体乐园。

畅通硬化的社区道路,整洁宽敞的活动室大院,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近年来,鱼城街道鱼山社区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体目标,坚持党建核心引领作用,用产业统筹推进乡村发展,用改革破解“土地、资金、人才”困境,逐渐呈现一片“业兴、村美、家富”的新景象。
党建引领牵好头 社区容貌换新颜
鱼城街道鱼山社区位于会东县城北郊,原为鱼山村,2020年由于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更名为鱼山社区。近年来,鱼山社区党支部坚持公益事业建设“集体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管”的管理模式,凡是涉及社区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召开支部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严格按程序讨论决定。

通过长期的坚持,社区干部自身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想为群众办事、能为群众办事的劲头越来越足,群众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2018年,会东县启动机关党建“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鱼山社区成为了凉山州“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乡村党建月会”的“村月会”模板发源地。

“社区通过多方渠道,努力争取到了修建资金,2019年7月,新活动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王科友指着眼前的支部活动室回忆道,“在2019年之前,鱼山社区老活动室办公场所小、办公条件差,开群众会、坝坝会时很难容纳全部到场干部群众。”
如今,鱼山社区新建的支部活动室功能齐全,办公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路边各类风景树四季常青,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党员干部有了干头,群众有了奔头。
产业转型助增收 乡村旅游促振兴
“以前,鱼山社区发展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群众种植烤烟、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0多元,其中烤烟和水稻产业收入占收入的70%以上。”王科友告诉记者,近年来,鱼山社区群众抓住城市建设开发的契机,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延伸扩展到了“种养殖业+农家乐”为主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种植时令果蔬、养殖生猪、餐饮等方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每年都有固定的商户和游客前来订购、采摘、游玩。

“这片果园有20多亩,全部是梨树,今年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主要拉到县城市场上去卖,同时也销往外地,平时市民下午散步的时候,也会到果园里采摘,每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吧。”该地果农徐世海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果园收入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此外,借助鱼山社区距离县城较近的地理优势,农家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2010年以前鱼山社区仅有三至四家农家乐,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不断增加,及农家乐“品牌”的不断唱响,到农家乐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天每家农家乐收入可达上千元。

“之前我在做一些小生意,当时看到三家村这环境还可以,2007年,自己筹资经营了这家农家乐,后来生意有了起色以后,2016年又扩大了农家乐规模,目前收入还算稳定,一年挣十多万没有问题。”聚源农家乐负责人张文一边忙碌着,一边告诉记者。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群众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目前,坐落在鲹鱼河畔三家村处的农家乐,大大小小已有十余家。
抢抓机遇稳产业 展望未来绘蓝图
正在建设的白鹤滩水电站鱼山移民安置点、宜攀高速公路便道路、纳入规划建设的鱼山音乐公园、老鹰山湿地公园……一系列重点项目的落地开工,让鱼山社区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首先要在发展种养殖业和农家乐产业方面持续发力,在抓好种养殖业的基础上,依托三家村休闲农家乐集中区的位置优势,结合全县正在打造的鲹鱼水乡旅游景区项目,不断完善硬件、软件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逐步打造出集采摘、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农家观光旅游点,为村民增收致富。”对于未来的发展,王科友结合实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同时,社区还要抓住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尽快建设好投入220多万元的集餐饮、娱乐综合性村集体农家乐,通过“居民入股、对外承包、返利公开”的模式,让更多居民就近就业,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转变,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按照全县的发展规划,鱼山社区不管在‘人气’还是‘发展’上都会更加热闹,我们将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动员社区干部和群众上下齐心,让鱼山社区的群众奔跑在小康路上……”谈起鱼山社区的未来发展,王科友信心满怀。
记者 舒荣剑 鱼城街道办 李荣英
来源:会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