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机场作为四川省凉山州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近期因中标单位公示公告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不仅承载着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的使命,更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工程进度管控、中标企业资质审查以及环保措施落实等关键环节。
中标企业名单与建设能力匹配度存疑
根据公示公告,会东机场项目最终由某央企联合体中标。虽然中标单位具备民航专业工程资质,但公开资料显示该联合体成员中部分企业缺乏高原机场建设经验。会东地处横断山脉高海拔区域,特殊地质条件对地基处理、跑道抗冻胀等技术要求极高。此前西藏某机场就曾因类似问题出现跑道开裂事故,这为会东机场建设敲响警钟。如何确保中标单位的技术储备与项目需求相匹配,成为首要关注点。
环保措施执行面临现实挑战
项目环评报告要求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但施工现场照片显示原始植被破坏程度超出预期。会东属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机场选址周边存在多个国家级保护植物群落。中标单位虽承诺采用表土剥离回填技术,但在陡坡地形中实施该技术的成本将增加30%以上。环保组织监测发现,临时施工便道已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这与绿色机场的建设目标形成鲜明对比。
工期压力与质量管控的平衡难题
公示文件显示项目计划2025年底通航,但地质勘探报告指出场区存在多处隐伏岩溶带。类似情况的贵州某机场曾因溶洞处理延误工期11个月。中标单位采用平行作业法压缩工期,但民航专家指出这可能影响混凝土养护周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凉山州雨季长达5个月,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进度计划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尚存疑问。
综合来看,会东机场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从中标单位资质到环保措施落实,从工期安排到质量管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建设方、监管部门和公众形成监督合力。建议建立第三方技术评估机制,对高原特殊工艺实施全过程监测,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方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