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李翌: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

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李翌这个名字已成为基层扶贫干部的生动注脚。这位80后干部用七年时光丈量着彝乡的每寸土地,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外来户到自家人的蜕变
初到冕宁时,语言不通、习俗差异让李翌的扶贫工作举步维艰。面对村民的戒备心理,他带着笔记本走遍全村137户贫困户,在火塘边学彝语、在田埂上记民情。三个月后,当他能用彝语与老乡拉家常时,村民终于把这个戴眼镜的汉族干部当成了自家人。这种身份的转变启示我们: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融入,只有真正理解群众所思所想,才能找到脱贫的金钥匙。

产业扶贫的破局之困
在发展高山蔬菜种植项目时,李翌遭遇了传统观念与现代产业的激烈碰撞。部分村民宁愿守着贫瘠的玉米地也不愿尝试新作物,技术推广一度陷入僵局。他创新采用党员示范田+农户跟种模式,先让村支书家试种,丰收后组织全村观摩。当亩产收益翻了三倍的数据摆在眼前,村民们终于主动找上门要求加入合作社。这个案例凸显出:扶贫产业落地需要建立可信的示范机制,经济效益才是最好的动员令。

扶贫与扶智的持久战
最让李翌忧心的是教育扶贫的返贫隐患。有户脱贫家庭为让长子打工挣钱,打算让正读初二的女儿辍学。他连续21天上门做工作,最后以签订助学协议+联系职业技术学校的组合方案,既解决了眼前经济困难,又为孩子的长远发展铺路。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建立经济帮扶+教育保障的双保险机制。

如今的冕宁县,李翌参与培育的彝绣工坊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高山蔬菜基地惠及3个行政村。但在他办公室的墙上,仍挂着未完成的乡村振兴规划图,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着这位扶贫干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正如他常说的:扶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这种永不停歇的奋斗姿态,正是千万基层扶贫干部的集体画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