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副县长赵东以其务实作风和创新思维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实干家。这位扎根基层的领导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在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产业扶贫的瓶颈突破
冕宁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闭塞和产业单一。赵东到任后深入调研发现,传统扶贫模式存在输血式帮扶不可持续、产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他主导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产销对接。针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他力促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使当地特色农产品溢价率达到30%以上。
民生短板的精准补齐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偏远村寨仍存在住房安全、饮水保障等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赵东创新提出问题清单+责任到人工作机制,亲自带队逐户排查危房改造情况,协调水利部门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面对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不住的难题,他推动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和技能培训中心,确保搬迁户楼上安居、楼下就业。这些务实举措使冕宁县贫困群众住房安全达标率提升至100%,安全饮水覆盖率实现全域保障。
乡村振兴的持续探索
脱贫摘帽后,赵东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新课题。他清醒认识到,防止返贫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赵东的倡导下,冕宁县率先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对脱贫不稳定户实施红黄蓝三级预警管理,这一创新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赵东始终保持着赶考的心态。在他看来,基层干部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正是这种实干精神,让冕宁县的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