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副县长毛敏:基层扶贫工作的实干家

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副县长毛敏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毛大姐的干部,用五年时间走遍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彝区特点的发展路径。

产业扶贫的瓶颈突破
面对冕宁县山地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毛敏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传统种养殖业存在技术落后、产销脱节等核心问题。她推动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使每亩土地收益从800元提升至3500元。但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产业升级。

教育扶贫的深层挑战
在走访中发现,适龄儿童辍学现象与家长观念落后形成恶性循环。毛敏创新推出双语夜校+技能培训组合拳,组织驻村干部用彝汉双语宣讲政策。然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现实困难,让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易地搬迁的后续难题
针对高海拔地区群众搬迁后的生计问题,毛敏主导建设配套产业园区,确保每户至少1人就业。但部分搬迁群众难以适应新环境,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社区管理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新的课题。

在毛敏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三本笔记:民情日记、问题台账、解决清单。这种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让冕宁县贫困发生率从28.6%降至0.3%。如今她仍坚持每月驻村工作一周,用她的话说:扶贫不是填表格的数字游戏,而是要解决群众眉头上的疙瘩。这位基层扶贫干部的故事证明,真正的脱贫奇迹,始于对每个具体问题的持续攻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