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基层工作者邓霞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挑战与希望。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基层干部,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基层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邓霞所面对的冕宁县,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观念滞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作为基层工作者,她深知改变不能仅靠政策扶持,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邓霞带领团队走村入户,用彝汉双语宣讲政策,将晦涩的文件语言转化为老乡们听得懂的土话。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面对冕宁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邓霞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她组织电商培训,帮助农户开设网店,将苦荞、花椒等特产销往全国。同时推动建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提升产品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邓霞格外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她推动建立非遗工坊,邀请老艺人传授彝族漆器、银饰制作技艺,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路,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基层工作者的精神启示
邓霞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韧劲。面对复杂问题,她总能找到创新解决方案;遭遇挫折时,她始终保持着为民服务的初心。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品质。
在凉山深处,像邓霞这样的基层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们的奋斗故事,构成了中国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细节。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