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始终是最前线的战斗力量。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邓思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扎根乡土、倾情奉献的生动写照。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基层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扶贫担当。
扶贫路上的现实挑战
冕宁县作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现实困境。邓思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群众对扶贫政策理解不足,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成为他扶贫工作的首要课题。他创新采用院坝会形式,用当地方言讲解政策,让扶贫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产业发展的破局之道
面对当地产业单一的问题,邓思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冕宁县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他积极对接农业专家,引进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同时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产品销售难题。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精神扶贫的深层实践
邓思深知,扶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他在村里开办夜校,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他推动建立爱心书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物质条件,更重塑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在冕宁县的扶贫实践中,邓思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他常说:扶贫不是给钱给物那么简单,而是要帮群众找到持续发展的路子。正是这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担当精神,让脱贫攻坚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