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邓世雄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贫困山区的扶贫干部,用五年时间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但其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发展
冕宁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始终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首要难题。邓世雄到任初期,村里仅有一条崎岖山路通往外界,雨季时常中断。他多方筹措资金修建通村公路时,既要协调有限的财政资源,又要解决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问题。这种基础设施的短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产业引进进度。
产业培育面临市场风险
在推动高山蔬菜种植项目时,邓世雄遭遇了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碰撞。部分村民对新型经济作物持观望态度,而先行试种的农户又面临销售渠道不稳定的困境。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产销对接机制,成为检验产业扶贫成效的关键。邓世雄通过组织电商培训、对接成都生鲜超市,逐步打开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
志智双扶的长期性考验
扶贫工作中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激发内生动力。邓世雄发现,个别贫困户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为此他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技能学习等纳入考核,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持续的教育引导。这种精神层面的扶贫,往往比物质帮扶更需要耐心和方法。
如今,邓世雄带领的村庄已实现整体脱贫,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面临挑战。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上的达标,更是要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邓世雄这样既懂政策又接地气的干部,用专业与情怀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