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藏族自治县县长王如的故事正成为民族地区干部成长的生动样本。这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女性领导干部,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普通公务员到县域发展领路人的蜕变,其成长轨迹折射出民族地区干部培养的特殊路径与现实挑战。
基层经验与民族工作的双重考验
王如的从政之路始于乡镇文书岗位,长期的基层蹲点让她深谙民族地区治理的复杂性。木里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教育资源匮乏等多重发展瓶颈。一位女性干部在这样环境中的成长,既要克服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隔阂,又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寻找发展突破口。当地干部群众回忆,她经常带着干粮徒步走访偏远村寨,这种用脚丈量民情的工作方式为其积累了宝贵的民族工作智慧。
特色发展模式的探索困境
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王如团队尝试将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木里县拥有丰富的藏羌文化资源和原始森林景观,但交通不便与配套缺失严重制约着旅游开发。如何平衡生态红线与经济发展,成为其执政面临的核心命题。有观察人士指出,民族地区干部往往陷入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抉择,既不能简单复制东部经验,又难以在短期内培育出适应当地特点的产业体系。王如主导的非遗+旅游项目虽初见成效,但人才流失问题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女性干部的突破意义
在传统观念较深的民族地区,女性主政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建立权威。王如通过双语沟通、妇女技能培训等柔性治理方式,逐步打破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其推动的藏绣合作社项目,不仅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更直接带动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妇女就业。这种以文化促发展的实践,为民族地区女性参政提供了新思路,但也暴露出政策延续性的隐忧——个别项目存在过度依赖行政推动的问题。
眼下,王如正带领团队攻坚交通大会战,这条出山路能否成为木里的致富路,仍需时间检验。民族地区发展从来不是单线叙事,需要更多像王如这样既懂民族文化又具现代视野的干部,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其成长历程启示我们:民族地区的治理创新,终究要回归到对人的培养、对文化的尊重这一根本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