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基层干部蒲治斌的名字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乡镇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但他的扶贫故事背后也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诸多现实难题。
资源匮乏与交通制约始终是蒲治斌面临的首要挑战。木里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村民分散居住在高山峡谷间。为走访贫困户,他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穿越险峻山路。当地特色农产品因运输成本高昂难以外销,这让他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不是空话。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他带领村民修建了20余公里通组公路,但资金缺口大、施工难度高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后续建设。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课题。蒲治斌推动发展的核桃、中药材等种植业,曾因市场波动面临滞销风险。他组织成立合作社对接电商平台,但农户传统观念转变需要过程,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如何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他笔记本上反复勾画的重点。
扶贫与扶志的平衡更考验工作智慧。在落实易地搬迁政策时,个别村民因故土难离产生抵触。蒲治斌创新采用火塘夜话方式,在彝族同胞最熟悉的火塘边讲政策、算细账,用三年时间完成21户危房改造。但后续的就业帮扶、文化适应等问题,仍需持续跟进。
面对这些挑战,蒲治斌的实践给出了基层答案: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防止返贫,培育本土致富带头人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木里县的青山绿水间,这位基层干部用钉钉子精神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达标,更是要让希望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