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凉山州雷波县,有一种传承百年的特色小吃——花生米软糖。这种以当地优质花生和糯米为主料的手工糖果,凭借其独特的绵软口感和浓郁花生香气,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然而,这道传统美味正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挑战。
原料品质与工艺传承的双重考验
雷波花生米软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料的独特性。当地特有的红皮小粒花生含油量适中,与糯米粉融合后能形成特有的糯香口感。但近年来,随着杂交花生的推广,传统花生品种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同时,需要经过浸泡、蒸煮、捶打等十二道工序的古法工艺,正因年轻一代不愿继承而濒临失传。有老师傅坦言,现在能完整掌握拉糖火候技术的匠人已不足十人。
工业化生产与传统风味的博弈
面对市场需求增长,部分作坊开始尝试机械化生产。虽然效率提升明显,但消费者反映机制软糖的韧性不足,且缺失手工捶打形成的层次感。更令人担忧的是,为延长保质期添加的防腐剂,改变了软糖天然的清甜回味。当地食品专家指出,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中保留入口即化、余香持久的传统特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化突围
相比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雷波花生米软糖尚未建立有效的品牌保护机制。市场上频现的仿制品,不仅质量参差不齐,更稀释了原产地的文化价值。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从原料种植到加工制作的全程标准体系。通过打造非遗工坊+体验旅游的新模式,让这道深山里的甜蜜滋味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雷波花生米软糖的存续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唯有守住原料关、工艺关、品质关,这道承载着彝汉饮食智慧的传统点心,才能继续在时光中散发诱人甜香。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