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要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科学的种植管理至关重要。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玉米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选地与整地
玉米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对土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以土层深厚、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为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需进行深耕细耙,深度一般在 25-30 厘米,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同时,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2000-3000 公斤、氮磷钾复合肥 30-40 公斤,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二、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北方地区,宜选择抗寒、耐密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南方地区则可选择耐高温、抗病性强的品种。例如,郑单 958、先玉 335 等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特点,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广泛种植。
三、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粒、病粒和杂质,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净度。然后,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 1-2 天,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酶的活性,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此外,还可进行药剂拌种,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3%-0.5% 拌种,预防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用 40% 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 0.2% 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四、适时播种
玉米的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来确定。一般来说,当土壤表层 5-10 厘米处地温稳定在 10-12℃时,即可进行播种。春玉米在北方地区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播种,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抢种,一般在 6 月中旬左右。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穴播或点播,每亩播种量根据品种和种植密度而定,一般为 2-3 公斤。播种深度以 3-5 厘米为宜,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五、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 4500-5500 株,平展型品种每亩种植 3500-4500 株。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六、田间管理
- 间苗与定苗:玉米在 3-4 叶期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和杂苗,保证幼苗分布均匀。5-6 叶期进行定苗,按预定的种植密度留足健壮苗。
- 中耕除草:中耕可以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中耕还可以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一般在玉米生长期间进行 2-3 次中耕,深度以 5-10 厘米为宜。
- 施肥管理:玉米是需肥量大的作物,除施足基肥外,还需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进行追肥。在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 15-20 公斤,促进茎秆生长和雌雄穗分化;在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 20-25 公斤,以满足玉米孕穗对养分的需求;在灌浆期,可进行叶面喷肥,每亩用 0.2%-0.3%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60 公斤进行喷雾,提高粒重和品质。
- 水分管理: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涝。在苗期,应适当控制浇水,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在拔节期至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时期,要保证土壤湿润,遇干旱及时浇水;在灌浆期,要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防止植株早衰。同时,要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

七、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黏虫、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也可采用糖醋液诱杀黏虫等害虫。
-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瓢虫等,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也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八、适时收获
玉米的收获时间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当玉米苞叶变黄、松散,籽粒变硬,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为玉米的最佳收获期。此时收获,玉米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收获后的玉米应及时晾晒或烘干,降低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发芽。
玉米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选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多个环节。只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