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对时间,事半功倍

1.1 春种:万物复苏,播下希望
春季,大地回暖,是莴苣种植的黄金时段之一。在多数地区,2 – 3 月气温逐渐攀升,土壤温度适宜,此时进行露地种植,莴苣种子能在温润的环境中顺利发芽。不过,春季气温常有波动,乍暖还寒,为防幼苗受冻,可提前在 12 月至次年 3 月利用大棚育苗。大棚宛如一个温暖的 “育儿室”,为幼苗遮风挡寒,待气温稳定后再移栽至露地,既能提前播种抢占生长先机,又能延长生长期,为丰收筑牢根基。
1.2 夏植:高温挑战,巧妙应对
夏日骄阳似火,高温与强光成为莴苣生长路上的 “拦路虎”。大面积露地种植需谨慎抉择,若执意种植,务必挑选阴凉地块,如树荫下、建筑物北侧等地,为莴苣觅得一方清凉天地。同时,拉上遮阳网,削弱强光直射,降低温度,给莴苣撑起一把 “遮阳伞”。一般而言,茎用莴苣在 4 月上旬至 5 月中旬可露地直播,6 至 7 月迎来采收期;生菜则稍晚,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播种,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定植,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采收,种植户们需牢记这些关键节点,巧妙布局。
1.3 秋播:秋高气爽,正当时节
秋季气候宜人,7 – 9 月气温适中,是莴苣茁壮成长的绝佳时机,此时进行露地播种,莴苣能尽享秋日暖阳与清爽微风。为减轻秋老虎的余威,建议使用遮阳网,避免强光灼伤幼苗。秋莴苣常采用先育苗后移栽之法,育苗期精心调控温度与湿度,确保幼苗健壮挺拔。待幼苗长至合适大小,移栽至大田,开启生长加速之旅。
1.4 冬栽:寒冬腊月,温暖守护
在温暖如春的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冬季气温仍在莴苣适宜生长的区间,10 – 11 月可安然露地播种。而北方等寒冷之地,冬季凛冽的寒风会让莴苣望而却步,需借助温室或大棚的力量,为其营造温暖小窝,确保作物在寒冬中正常生长。以茎用莴苣为例,露地栽培时,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播种,11 月中下旬定植,历经寒冬磨砺,次年 4 月中旬至 5 月下旬便能收获丰硕成果。
二、精细土壤,筑牢根基
莴苣根系较浅,尤爱疏松透气、保水保肥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宛如为其量身定制的 “舒适床垫”。这样的土壤既能让根系自由舒展,畅快呼吸,又能在干旱时留存水分,在需肥之际及时供给养分。土壤的酸碱度也是关键因素,pH 值维持在 6.5 左右最为相宜,过酸过碱皆会阻碍莴苣生长,如同给生长之路设下重重障碍。
种植前,需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深度以 25 – 30 厘米为佳,恰似为莴苣打造宽敞的 “地下宫殿”。深翻能打破板结的土层,增强透气性与透水性,为根系开辟广阔天地。与此同时,基肥的施用必不可少,这是莴苣茁壮成长的 “能量源”。可选用腐熟的农家肥,如鸡粪、牛粪、羊粪等,每亩施入 3000 – 5000 千克,搭配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如每亩 40 – 50 千克,将其均匀撒于土壤表面,再通过翻耕使其与土壤完美融合,为莴苣生长备足 “干粮”。
三、种子处理,唤醒生机

未经处理的莴苣种子,发芽出苗之路往往崎岖坎坷,而浸种催芽恰似一把神奇的 “钥匙”,开启种子活力之门。播种前,将种子用纱布包好,置于清水中浸泡 24 小时,期间换水 2 – 3 次,确保水质清洁,让种子畅饮甘霖,充分吸水膨胀。之后,把种子捞出,轻轻搓洗,去除表面黏液杂质,此时的种子宛如褪去疲惫外衣,整装待发。
低温处理能进一步打破种子休眠,激发内在潜能。可将洗净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放入冰箱冷藏室,保持 3 – 5℃低温,冷藏 24 小时。这恰似给种子一场 “冷刺激”,唤醒其沉睡的生机。冷藏结束后,移至阴凉通风处,耐心等待,当种子露白,恰似萌动的希望,便可播种。若室内温度适宜,亦可将浸种后的种子放在室内阴凉处,保持湿润,待其自然回温露白,同样能达到理想效果。
四、播种移栽,有序进行

4.1 播种技巧
播种莴苣,条播与撒播是常见 “招式”。条播时,按行距 30 – 40 厘米开浅沟,深度约 2 – 3 厘米,宛如开辟一条条 “播种小道”,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随后覆土,厚度以 1 – 2 厘米为宜,轻轻压实,让种子与土壤亲密接触。撒播则更为便捷,直接将种子均匀撒在整好的畦面上,再覆一层薄土,恰似为种子披上一层 “薄纱”。无论何种方式,皆要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疏密不均,影响出苗。播后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促其破土而出。
4.2 移栽要点
当莴苣幼苗长至 4 – 5 片真叶,恰似幼儿成长至合适 “学龄”,便可移栽。移栽宜选在傍晚或阴天,此时气温较低,光照柔和,能减少幼苗水分散失,减轻缓苗压力。移栽前,先给苗床浇透水,便于起苗,且不伤根系。起苗时,带土坨移栽,宛如为幼苗带上 “原生土壤护盾”,保护根系完整。定植时,按株行距合理布局,一般早熟品种株距 20 – 25 厘米、行距 30 – 35 厘米;中晚熟品种株距 25 – 30 厘米、行距 35 – 40 厘米,为幼苗预留充足生长空间。移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让根系与新土迅速贴合,助力幼苗扎根新土,开启成长新征程。
五、田间管理,全程呵护

5.1 浇水:润而不涝
莴苣生长全程对水分需求各异,需精准把控。幼苗期根系稚嫩,扎根尚浅,对水分敏感,应保持土壤湿润,采用小水勤浇之法,如清晨或傍晚用喷壶轻洒,避免大水冲淋,以防幼苗倒伏。同时,注意排水防涝,可在田间挖排水沟,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使土壤含水量维持在 60% – 70%,为幼苗营造舒适生长环境。
进入莲座期,叶片生长迅猛,需水量大增,此时应适当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可每隔 3 – 5 天浇一次水,确保土壤湿度在 70% – 80%,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充足水分,促其繁茂生长。
肉质茎膨大期是莴苣生长的关键节点,对水分需求达到顶峰,需大量水分供应,以保证茎部膨大。一般每隔 2 – 3 天浇一次透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 70% – 80%,但仍要严防积水,避免茎部因水分过多而开裂。接近采收期时,要逐步减少浇水量,防止茎部含水量过高,影响储存与运输,每隔 7 – 10 天浇一次小水,保持土壤微湿即可。
5.2 施肥:精准供给
莴苣生长各阶段需肥特点不同,定植后,为促根系生长与叶片繁茂,应以氮肥、磷肥为主,适量配施钾肥,同时严格控制水分,进行蹲苗,促根系深扎。此期间可每亩施入尿素 10 – 15 千克、过磷酸钙 15 – 20 千克,结合中耕将肥料混入土壤,为植株早期生长备足养分。
生育期内,通常需追肥三次。首次追肥在定植后 10 – 15 天,幼苗缓苗后,每亩施尿素 5 – 8 千克,搭配稀薄人粪尿,采用浇灌方式,防肥料浓度过高伤苗;第二次追肥在莴苣生长至 20 – 25 厘米时,每亩施尿素 10 – 12 千克、硫酸钾 5 – 8 千克,促进茎部生长;第三次追肥于肉质茎膨大初期,每亩施尿素 10 – 15 千克、硫酸钾 8 – 10 千克,同时结合叶面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磷钾元素,防茎裂,提升品质。施肥时,宜选晴天上午,施肥后及时浇水,助肥料溶解吸收。
5.3 中耕除草:疏松透气
中耕除草是莴苣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杂草易丛生,与莴苣争肥、争水、争光,此时应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 7 – 10 天进行一次,深度 3 – 5 厘米,既能铲除杂草,又能疏松土壤,提升土壤透气性,促根系发育。
莲座期,植株生长加快,叶片逐渐繁茂,中耕除草次数可适当减少,每 15 – 20 天一次,深度 5 – 8 厘米,避免伤根。同时,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稳固植株,防倒伏。
肉质茎膨大期,植株封行,田间操作不便,此时若有杂草,应人工拔除,尽量减少对植株和肉质茎的损伤,确保莴苣生长不受干扰。
5.4 病虫害防治:未雨绸缪
病虫害是莴苣生长的大敌,预防胜于治疗。首先,品种选择至关重要,选抗病性强的品种,如 “紫皮香”“青皮臭” 等,为种植之路奠定良好开端。
其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菌滋生与传播。施肥时,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病害方面,霜霉病、菌核病较为常见。霜霉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病斑,背面有白色霉层,可选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 800 倍液、64% 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 600 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喷 2 – 3 次;菌核病多在茎基部发病,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渐至腐烂,发病初期可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 600 倍液、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 – 1200 倍液等喷雾,同样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喷 2 – 3 次。
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等。蚜虫吸食植株汁液,致叶片发黄、卷曲,可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 3000 倍液、0.36% 苦参碱可溶性粉剂 500 – 800 倍液等喷雾防治;潜叶蝇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形成白色虫道,可选 2.5% 溴氰菊酯乳油 2000 – 3000 倍液、1.8% 阿维菌素乳油 2000 – 3000 倍液等喷雾,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视虫情连喷 2 – 3 次。防治病虫害时,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遵守用药安全间隔期,确保莴苣质量安全。同时,结合物理防治,如田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设置防虫网阻隔害虫等,多管齐下,守护莴苣茁壮成长。
六、适时采收,妥善储存

采收莴苣如同把握一场盛宴的最佳时刻,需依品种、季节精准抉择。茎用莴苣,当肉质茎充分膨大,顶端与最高叶片尖端平齐,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舞者舒展身姿,便是采收佳期;叶用莴苣,叶片繁茂、鲜嫩多汁,达到食用的最佳状态,便可适时采摘。春、秋莴苣,生长平稳,依常规成熟标准采收即可;夏莴苣为避高温,宜早采,趁鲜嫩抢占市场先机;冬莴苣则可适当延迟,让其在低温中沉淀更多风味与营养。
采收宜选晴天,此时植株含水量稳定,伤口愈合快,能有效抵御病害侵袭。采收时,动作轻柔,仿若对待稀世珍宝,避免损伤,确保莴苣外观与品质完好无损。
采收后的莴苣,妥善储存是延续新鲜的关键。短期存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根部略带泥土,用保鲜膜轻裹,可保鲜数日。长期贮藏,则需精细打理,先去除残叶、病叶,清洗晾干后,用保鲜袋密封,放入冰箱冷藏,温度调至 2 – 4℃,湿度维持在 90% – 95%,如此,莴苣便能在时光中留住鲜美,随时为餐桌增添一抹翠绿。
七、总结

莴苣种植,宛如一场精心筹备的农事盛宴,从选时、整地、种子处理,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再到采收储存,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饱含着种植者的心血与智慧。选对种植时间,如同顺应天时,为莴苣生长抢占先机;精细整理土壤,打造舒适 “温床”,让根系自在舒展;种子处理激发活力,播下希望的种子;播种移栽有条不紊,开启成长旅程;田间管理全程护航,浇水、施肥、除草、防虫,一样都不落下;适时采收、妥善储存,锁住鲜美与营养。各个环节紧密协作,方能成就莴苣的高产优质,为餐桌呈上翠绿鲜嫩的佳肴。展望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莴苣种植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大步迈进,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精准调控生长环境,减少资源消耗,让种植更高效、更环保,持续为人们带来健康美味的蔬菜享受。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