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种植方法是什么, 如何操作?

一、艾蒿种植之基础篇

艾蒿种植方法是什么, 如何操作?插图

1. 选地与整地

艾蒿对土壤要求并不严苛,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且阳光充足的地块为佳。选地时,应尽量避开过于黏重或易积水的土壤,防止艾蒿根部因缺氧而腐烂。周边环境也需留意,要远离污染源,确保空气、水源洁净,这样才能为艾蒿生长提供优良环境。
选好地后,便要进行整地。先深耕土壤,深度约 30 厘米,如此可疏松土层,增强土壤通气性与保水保肥能力,还能将深层土壤中的病菌、害虫翻至地表,经日晒和低温冻死,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深耕时,可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2000 – 3000 公斤、复合肥 50 – 100 公斤,随后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整细耙平,为艾蒿生长打造良好土壤条件。若地块较大,可起垄做畦,以便灌溉与排水,畦宽 1.5 – 2 米,长度依地形而定,畦沟宽 30 – 40 厘米、深 20 – 30 厘米。

2. 繁殖方式

艾蒿繁殖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根茎分株繁殖等。种子繁殖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简便,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种苗;缺点是出芽率较低,苗期较长,一般需 2 年左右才能收获。其操作步骤为:在 3 月播种,可直播或育苗移栽。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 24 小时,捞出晾干后,按行距 40 – 50 厘米条播,播后覆土 1 – 1.5 厘米并淋水湿透,保持土壤湿润,约 10 天左右发芽。待苗高 10 – 15 厘米时,按株距 20 – 30 厘米定苗。
根茎分株繁殖的优势在于成活率高、繁殖速度快且无幼苗生长期,当年即可收获;不足是需有一定数量的母株作为繁殖材料。操作时,在春季 3 – 4 月或秋季 10 – 11 月,将艾蒿植株挖出,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截成 10 – 12 厘米长的小段,每段保留 2 – 3 个芽眼。按行距 40 – 50 厘米、株距 20 – 30 厘米开沟,将根茎平放于沟内,覆土 5 – 8 厘米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约 1 周左右即可出苗。

二、艾蒿种植之管理篇

艾蒿种植方法是什么, 如何操作?插图1

1. 栽植密度

合理的栽植密度对艾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若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争夺阳光、水分与养分,使艾蒿生长不良,易发病虫害,产量与品质下降;密度过小,则土地利用率低,产量受限。一般而言,作药用或食用的艾蒿,株行距以 30 厘米 ×40 厘米为宜,每穴栽 2 – 3 株;作观赏用的艾蒿,可根据设计需求适当调整,如株行距 40 厘米 ×50 厘米,以达更好观赏效果。实际种植时,还需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种植品种等因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地区,可适当密植;反之则应稀植。例如,在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株行距可缩小至 25 厘米 ×35 厘米;而在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株行距宜扩大至 35 厘米 ×45 厘米。同时,不同艾蒿品种生长特性有差异,如某些植株高大、分枝多的品种,需适当稀植;而植株矮小、分枝少的品种,可适当密植。

2. 田间管理

施肥管理

艾蒿生长需充足养分,施肥是关键环节。首先,基肥要施足,整地时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2000 – 3000 公斤、复合肥 50 – 100 公斤,为艾蒿生长提供长效肥力支持。基肥充足,能使艾蒿前期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其次,适时追肥。艾蒿生长旺季,需及时补充养分。苗高 30 厘米左右时,追施提苗肥,每亩施尿素 10 – 15 公斤,可在雨天沿行撒施,或晴天兑水溶化后淋施于根部;也可进行叶面喷施,将尿素配制成 0.5% – 1% 的溶液,均匀喷洒于叶片正反两面,注意喷头雾化要好,避免肥液积聚灼伤叶片。生长中后期,为促进植株生长与叶片发育,可追施磷钾肥,如每亩施磷酸二氢钾 10 – 15 公斤,可叶面喷施 0.3% – 0.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2 – 3 次,每次间隔 7 – 10 天。最后,注意施肥方法与时机。施肥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后及时覆土,减少肥料挥发与流失。避免高温时段施肥,防止烧根。此外,每年 11 月上旬,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为来年艾蒿生长储备养分,一般每亩施农家肥 1500 – 2000 公斤、饼肥 50 – 100 公斤,施肥后深耕翻土,使肥料与土壤混匀。

水分管理

艾蒿喜湿润环境,但不耐涝,水分管理要科学合理。日常保持土壤湿润,可通过观察土壤湿度确定浇水时机,以手抓土壤成团、松开即散为宜。一般每 7 – 10 天浇水一次,具体依气候、土壤状况调整。高温干旱时,增加浇水次数与浇水量,可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保持土壤含水量在 60% – 70%。雨季或降水较多时,及时排水防涝,清理沟渠,确保田间无积水,避免根部缺氧腐烂。艾蒿采收后,需适当控制水分,促进伤口愈合与植株恢复。如 6 月中上旬蕲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此时减少浇水量,保持土壤相对干燥,待植株恢复生长后再恢复正常浇水。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疏松土壤、保墒透气、清除杂草,为艾蒿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艾蒿生长期间,一般进行 2 – 3 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春季苗高 10 – 15 厘米时,中耕深度 5 – 8 厘米,避免伤根;第二次在苗高 30 – 40 厘米时,中耕深度 8 – 10 厘米,促进根系生长与植株发育;第三次可视杂草生长情况进行,中耕深度 5 – 8 厘米。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结合中耕进行。化学除草要谨慎,选择低毒、高效、残留期短的除草剂,并严格按说明书使用,避免药害。如可在艾蒿种植前,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喷雾处理,杀死杂草种子与幼苗;艾蒿出苗后,避免使用除草剂,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安全药剂,如精喹禾灵等防除禾本科杂草,且喷雾时避免药剂接触艾蒿植株。

病虫害防治

艾蒿自身有一定抗病虫能力,但仍可能受病虫害侵袭。病害主要有艾白粉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蛴螬等。对于病害,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销毁,减少病原菌基数。定期巡查,发现病害及时防治。如艾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 1000 倍液,或 70% 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每 7 – 10 天喷一次,连喷 2 – 3 次;艾腐病可用恶霉灵或代森锰锌混合药剂进行喷洒治疗。对于虫害,采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黑光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害虫;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蚜虫;必要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选择低毒、低残留且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如 1.8% 阿维菌素 3000 – 5000 倍液、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等,注意按规定剂量与方法使用,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且在采收前 15 – 20 天停止用药。

三、艾蒿种植之采收篇

艾蒿种植方法是什么, 如何操作?插图2
艾蒿的采收时间因用途而异。若作药用,一般在端午节前后采收最佳,此时叶片生长旺盛,药效成分含量较高。作食用时,可在嫩苗时期采收,其口感鲜嫩。而用于制作艾绒或干艾叶,可在植株生长至半木质化时进行采收。
采收方法多为人工采收。用剪刀或镰刀从艾蒿植株基部剪下,保留一定长度的茎干,以便后续处理。采收时需注意,选择晴天上午 9 点至下午 5 点进行,避免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采收,防止艾蒿发霉变质。
采收后的艾蒿,需进行初步处理。先去除杂质,如黄叶、烂叶、杂草等,然后将其摊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晒。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使艾蒿均匀干燥。当艾蒿叶片变脆、茎干易折断时,表明已晾晒至合适程度。此时,可将艾蒿扎成小捆,储存于干燥、通风、阴凉处,以防虫蛀、霉变。
若要长期储存艾蒿,可将其加工成艾绒或干艾叶。制作艾绒时,先将晾晒好的艾蒿放入石臼或粉碎机中捣碎,去除杂质,再反复捶打、筛选,直至得到柔软如棉的艾绒。艾绒可装入密封袋或容器中,置于干燥处保存。干艾叶则是将晾晒后的艾蒿直接装入密封袋或容器,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注意防潮、防虫。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