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种植的常见季节

春季种植情况
春季是荠菜可以种植的季节之一。多数地区春季气温逐渐回暖,符合荠菜生长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通常荠菜种子在 15 – 25 度的环境下发芽率较好,在 13 – 22 度左右的凉爽环境下生长佳。不过不同地域春季播种时间有一定差异,南方部分地区 2 月下旬便可开始播种,比如长江流域的春季栽培一般在每年的 2 月下旬 – 4 月下旬进行播种,而北方一些地区可能 3 月上旬左右更适宜,像华北地区荠菜的春季栽培能在 3 月上旬 – 4 月下旬进行播种。
从荠菜品种方面来看,花叶荠菜冬性强,抽苔时间较晚,非常适宜春种,选择晚抽苔的花叶型品种在春季种植,收获期一般在 4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但像板叶荠菜又叫大叶荠菜,冬性弱,春栽易抽薹,不太适合春播。
在播种时,多采用撒播方式,每 667 平方米春播用种量为 0.75 – 1kg,撒播时力求均匀,播后可用脚将畦面轻轻踩踏一遍,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提早出苗。若早春气温较低,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温,待苗出后揭膜,或使用小拱棚来维持温度。
春播荠菜生长较快,从播种到采收一般为 30 – 50 天,通常只能采收 1 – 2 次,产量约为 1000 公斤左右。田间管理方面,荠菜喜冷凉气候,播种后可覆盖遮阴网,起到遮阳降温等作用,傍晚时揭开网。春播荠菜由于生长期短一般追肥 2 次,第一次在 2 片真叶时,第二次在相隔 15 – 20 天后,每次每公顷施腐熟的人粪尿液 22500 千克或尿素 150 千克,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
夏季种植情况
夏季气温较高,对于荠菜种植来说是个挑战,但只要采取相应的降温等措施也能保障其正常生长。通常在 7 – 8 月左右可以播种,比如在华北地区,荠菜的夏季栽培可以在 7 月上旬 – 8 月下旬开始播种。
此时要挑选更耐热的荠菜品种,像板叶荠菜相对更合适,它耐寒也耐热,生长快,早熟,外观商品性好,适合用于夏季栽培。播种一般采用撒播,每 667 平方米夏播用种量为 2 – 2.5kg,撒播要求均匀,播后用脚将畦面轻轻踩踏一遍,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便于种子吸水出苗。若用当年采收的新种子播种,由于种子尚未脱离休眠期,需先将种子放在 2 – 7℃低温(冰箱)中催芽后再播种。
夏季种植荠菜在养护管理上有诸多讲究,因为光照强、温度高,荠菜在夏季对于光照要求并不严格,每天保证有 4 – 5 个小时的光照即可,但又不能被强光直射,建议在午时进行遮阴,只接受清晨与黄昏时的光照,以免大太阳晒伤荠菜。而且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一般隔天就要浇水一次,且每次都要浇透,还要经常浇灌以保持土壤湿润,遇到雷阵雨后,要于次日清晨用喷壶将溅在菜叶或菜心的泥浆冲掉,否则会影响生长。另外,夏季因为气温原因,不适宜多施肥,以免烧根,追肥次数相对其他季节要少。
秋季种植情况
秋季气候凉爽,是荠菜生长较为理想的时期。一般 9 – 10 月左右播种,像长江流域秋季种植可以在 9 月上旬 – 10 月上旬进行,华北地区秋季栽培可以在 7 月上旬 – 9 月中旬播种。此时无论是花叶荠菜还是板叶荠菜都能较好生长,种植者可根据需求和当地食用习惯等来选择品种。
播种方面同样多采用撒播方式,每 667 平方米秋播用种量为 1 – 1.5kg,播后用脚将畦面轻轻踩踏,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利于出苗。在田间管理上,要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常用细水喷洒的方式进行浇水,等荠菜长到 2 片真叶时,要及时间苗、除草,亩追施尿素 5 – 10 千克,荠菜 3 叶 1 心至 4 叶 1 心时需要再次间苗,使株间距达到 7 – 10 公分,整个生长期内要结合收获进行人工除草,采收前 7 – 10 天再追肥一次。
秋季种植的荠菜采收次数和产量情况也有自身特点,采收期较长,从播种至采收为 30 – 35 天,以后陆续可采收 4 – 5 次,每亩地可获得 2500 – 3000 公斤的产量。
冬季种植情况
冬季自然环境下较寒冷,多需借助温室大棚等设施来种植荠菜,从而实现反季节供应。比如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可于 10 月上旬 – 翌年 2 月上旬随时播种。
在温度、湿度等环境调控以及选种方面要依据大棚内的条件合理安排。品种上,花叶荠菜冬性强,抽苔时间较晚,也比较适宜冬种,可以有效延长采收时间。种植时要确保大棚内温度适宜荠菜生长,一般在 11 月中下旬盖薄膜,棚两边设置围裙,以便于通风,棚温超过 22℃时,应卷起围裙通风降温,棚温低于 – 4℃,晚间在荠菜畦面扣小拱棚,覆一层旧膜保温。
在水分管理上,要遵循 “轻浇、勤浇” 原则,切忌进行大水漫灌,越冬前要控制浇水,防止植株徒长,便于荠菜安全越冬。施肥方面,冬季种植的荠菜生长期较短,一般只需要追肥 2 次,第一次追肥可以在 2 片真叶的时候,第 2 次相隔 20 天左右,追施的肥料以尿素为主。同时要及时清除杂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荠菜在冬季也能健康成长,实现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春季种植荠菜的要点

适宜播种时间
春季是适合荠菜播种的季节之一,不过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差异,适宜播种的具体时间段也有所不同。在华北地区,一般 3 月上旬至 4 月下旬播种较为合适;南方地区,像长江流域通常 2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便可进行播种。这是因为荠菜种子在 15 – 25 度的环境下发芽率较好,在 13 – 22 度左右的凉爽环境下生长佳,而这个时期各地的气温等条件能较好地满足荠菜种子发芽以及幼苗生长的需求。
倘若播种时间过早,比如北方地区 2 月就播种,可能会面临早春低温冻害的风险,影响种子正常发芽和幼苗的健康生长;而播种过晚的话,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荠菜生长后期容易出现生长过旺抽薹的现象,导致品质下降,而且生长周期也会相应缩短,影响产量。
播种方法选择
春季播种荠菜常用的有直接撒播和育苗后移植这两种方法。
如果是大面积种植荠菜,直接撒播的方式更为适用。操作时,先将荠菜种子与适量的细土或细沙按照一定比例(比如 1:3 左右)拌匀,这样能让种子撒播得更加均匀,每亩地的用种量大概在 0.75 – 1kg 左右。撒播完成后,覆盖一层约 1 厘米厚的细土,并轻轻拍实土面,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提早出苗。
对于小面积种植的情况,育苗后移植是不错的选择。在育苗阶段,要特别注意把控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选择光照充足但又不会过于强烈的地方放置育苗容器,温度尽量保持在 15 – 20 度左右,同时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导致种子腐烂或者幼苗根系受损。当苗长到一定程度,有 3 – 4 片真叶时,就可以小心地移植到事先准备好的种植地里了。
土壤与施肥要求
春季种植荠菜,适合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够为荠菜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疏松的土质利于荠菜根系的伸展和呼吸作用,而良好的排水性能则可以避免积水造成根部腐烂等问题。
播种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一般每亩地施充分腐熟有机肥 2000 – 3000 千克、复合肥 30 – 50 千克作基肥,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进行耕翻,耕深 15 厘米左右,整细耙平后,做成合适宽度(比如 1.5 – 2 米包沟)的畦,平畦或高畦均可。
施肥时要注意适量,过量施肥可能导致荠菜生长过旺,出现徒长现象,影响产量和品质。追肥方面,以追氮肥为主,少量多次。出苗后 10 天左右可追肥一次,之后每 7 – 10 天追施一次速效化肥或腐熟的稀粪肥。

生长环境维护与病虫害防治
荠菜在春季生长过程中,对阳光、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有一定要求。它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每天保证有 4 – 5 个小时以上的光照为宜,不过在阳光特别强烈的时段,比如中午,可以适当进行遮阴,以免强光灼伤叶片。温度方面,适宜生长在 13 – 22 度左右的凉爽环境中,要注意春季可能出现的倒春寒等气温骤变情况,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等方式保温。
浇水时要遵循 “轻浇、勤浇” 的原则,保持土壤湿润但又避免积水。在出苗前要用喷壶喷水 3 – 4 次,小水勤浇,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出苗后及时浇水,一般每天喷一次水,但不要大水漫灌,可用喷壶喷洒,雷阵雨后,要及时喷水,降低地温,减少死苗;天气过干时,可在清晨或傍晚浇一次水;若春季雨水较多,温度低,水分蒸发慢,则不需浇水,雨季还需注意排水防涝。
春季荠菜常见的病虫害有荠菜黄化病、蚜虫等。针对荠菜黄化病,要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发病初期,可用相关的杀菌剂按说明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蚜虫,发现后要及时用 40% 乐果乳油 1500 倍液、20% 氰戊菊酯乳油 3000 倍液、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等喷雾防治,同时注意清理田间杂草,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收获时间及注意事项
春季种植的荠菜,生长周期一般为 30 – 50 天左右,通常在荠菜植株叶片长到一定大小,比如叶片数量达到 10 – 13 片真叶左右,就可以进行收获了。
收获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很重要,一般用 2.5 厘米宽的小尖刀挑采,带根挖出,要做到先密后稀,先大后小,精收细挑,挑采时注意不要损伤留苗的根部,因为根部受损可能会影响后续荠菜继续生长,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收获过程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