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蓝天白云,山水揽翠
繁花似锦,水鸟翔集……
西昌众多生态景观不断升级提升
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也让市民的生态获得感日益增强
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路径,明确了“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推动了西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西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2022年,西昌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是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极大鼓舞。截至目前,西昌市已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市等多项荣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邛海湿地 环抱邛海 保护生态。
2022年,西昌邛海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目前四川省唯一入选优秀案例的湖泊。如今的邛海,水清景美、人水和谐,成为环境优美、气候舒适的“绿色”西昌的一张响亮名片。
邛海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是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被称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从2009年起,实施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三退三还”(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坚持以“保护重要城市饮用水源地”为目标,争取多方投入资金累计达50多亿元。完成了环邛海46公里的截污管网建设、恢复湖滨带32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如今,通过实施2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犹如一条玉带环抱在邛海周围,涵养着西昌人民的母亲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闭合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具有国家意义。当下,“到西昌,必到邛海”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共识。
泸山生态屏障绘蓝图,助力西昌实现绿色“深呼吸”。
2021年8月启动泸山生态修复及道路提升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植被恢复,用5年时间完成生态修复,把泸山建成森林草原防灭火标本兼治的样板、平安城市和绿色发展的样板。
如今,在泸山山脊的最高处,“太极池”观景台极目远眺,西昌城市景色和邛海湖畔景色尽收眼底。除此之外,如今的泸山树木郁郁葱葱,更有鸟鸣相伴,这颗怦然跳动的绿色心脏,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新动力。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市民幸福感满满。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是市民共同的美丽愿景,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为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公园城市、生态之城,西昌市科学布局城市绿色空间,利用闲置空地,建起一个个公园、绿地,持续扩大居民休闲场地。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陆续揭开了神秘面纱:航天大道东延线两侧、机场路两侧、宁远书城街头、春栖大道等绿地项目接连落地。
此外,西昌以绿色发展引领城市治理,先后实施城市及周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4个,打造生态文明示范街33条。建成健身步道60公里、健身工程301个。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6%,建成垃圾中转站23个,行政村垃圾收集实现全覆盖。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个、彝家新村新寨22个,成功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24个,创建省级“四好村”31个、州级“四好村”132个,省州乡村振兴先进乡5个、示范村25个……让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建设的成果。
绿色发展,激活经济新动能。
西昌市还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和融合发展,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实施攀钢集团西昌公司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新建改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措施,西昌市有效解决了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扬尘、臭氧等突出污染问题,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此外,西昌市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共绘绿色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昌市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是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全面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环保的良好风尚;四是加强对外区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西昌钢钒厂区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