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九月,西昌大地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沃野流金时,丰收起欢歌,从绿意盎然的稻田到硕果累累的果园,从繁忙的制种玉米基地到生机勃勃的蔬菜大棚,一幅幅生动的丰收画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秋日的西昌大地,正以丰收的果实,稳健的步伐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仓廪实,天下安”的深刻内涵。
记者从西昌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完成秋粮45.94万亩,产量20.62万吨;出栏生猪25.17万头、同比增长2.03%,牛1.86万头、同比增长1.38%,羊14.64万只、同比增长0.53%,家禽392.89万只、同比增长1.26%;水果产量143422吨、同比增长17.1%;蔬菜产量56.75万吨、同比增长3.96%;水产品5503吨、同比增长2.7%。
“丰”起稻香 金色稻浪翻滚
五谷丰登,稻花香里说丰年。走进西昌市樟木箐镇字库村的粮蔬现代农业园区,400余亩水稻在秋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淡淡稻香扑鼻而来。稻田中,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粒粒饱满的稻谷从收割机后仓脱秆而出,收割、脱粒、碎秆、装车、就地晾晒,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忙碌的身影与浓郁的稻香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这片土地原本是安宁河畔的河滩地,‘旱改水’项目实施以后,配套完善了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种植,公司流转土地、统一提供管理技术,由农户负责种植。”樟木箐镇字库村党委书记罗洪祥介绍道。
由于水稻品种优质,田间管理得当,加上今年雨水充沛,气候优势突出。“今年实收下来,每亩水稻产量在1000—1600斤之间,高产田块甚至能达到1700斤,农户们实现了增产增收。”罗洪祥乐呵呵地说道。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仅水稻迎来了丰收,农户们还抢抓时机,为即将到来的秋种做好育苗准备。待水稻收割完成后,稻田将迅速换上“新装”,种上莲白和小春粮食作物,确保“地不留闲”。这种无缝衔接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蔬菜满园 绿意盎然蕴生机
柿红钱袋鼓,人勤收获丰。和着丰收的欢歌,佑君镇马厂村蔬菜产业迎来了丰收季。一个个蔬菜大棚里,成片的西红柿陆续成熟,呈现出了一片丰收的盛景,小小西红柿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火红产业。
走进马厂村蔬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藤蔓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西红柿,成熟的西红柿如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点缀在绿叶间,田野间处处弥漫着诱人的清香,甚是喜人。菜园中,10多个头上戴帽、手中提篮、脚下轻快的身影穿梭在绿叶红果间,低头、弯腰、掐藤、收果……一气呵成,霎时间,果色满园、笑声回荡,好不热闹。
望着挂满枝头的西红柿,马厂村党总支支部书记左永红喜上眉梢:“今年西红柿每亩产量达到了12000斤,且我们并不愁销路,经过多年发展,老百姓的技术成熟,果子品质高,现在市场价格又不错,大家还是觉得挺有盼头的。”
由于气候条件好,马厂村出产的西红柿肉美多汁,酸甜适中,果型周正,营养丰富,得到市场的认可,一箱箱“红红火火”的西红柿采摘后将被运输到各地农贸市场,为农户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与此同时,毗邻安宁河谷的黄联关镇鹿马村,千亩蔬菜大棚生机盎然,硕果累累。大棚内,一垄垄辣椒植株郁郁葱葱,青翠鲜亮的辣椒挂满枝头。
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鹿马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发展特色蔬菜产业,让辣椒成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全村蔬菜种植达3000余亩,为广大农户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这里种出的辣椒个头大、品质好,采摘周期特别长,可以从10月份一直采摘到来年的5、6月份。
玉米满仓 黄棒子结出“金种子”
秋分前后,西昌市制种玉米进入成熟季,安宁河流域的田间四野制种玉米基地开始大规模采收。
走进樟木箐镇丘陵村,1500余亩制种玉米进入成熟期,田畴沃野耀金色。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背着背篓,穿梭在玉米园中,快速剥掉制种玉米的外壳,不一会儿,一袋袋制种玉米就随着三轮车、拖拉机运送到收购点。农户们趁晴好天气抓紧抢收,这些种子将为来年我国西南地区玉米丰收积蓄能量,并将辐射东南亚国家。
“我们村玉米制种产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了,二半山地基本都用来种植制种玉米,相比传统的玉米,制种玉米每斤价格翻一倍,一亩地可以增收2000多元。今年我们家种了20多亩,每亩产量在700公斤左右,这一季下来,除去成本,收入能达七八万元左右。”樟木箐镇丘陵村副主任易文告诉记者。
在阿七镇制种玉米基地,田间地头满目金黄,农户们穿梭其间,采收、装车、拉运一气呵成。机器轰隆声中,一个个金色的玉米棒子在传送带高速运转下进入装运车内。这片丰收的田野勾勒出了乡间最美的画卷。
“制种玉米种植基本分布在安宁河谷两岸,沿线乡镇都有种植,其中樟木箐镇和阿七镇规模比较大,是国家级制种玉米生产基地。今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近5万亩。目前,制种玉米已经陆续进入采收季,仅樟木箐镇丘陵村收购点,每天制种玉米的鲜果穗交易量在100吨左右,采收期将一直延续到9月底。”西昌市种子协会会长孙全勇告诉记者。
制种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也能让农户把种子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保障粮食安全。如今,制种玉米产业已经成为西昌壮大县域经济的强“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果飘香 甜蜜产业助增收
瓜果飘香的九月,连空气都带着丝丝“甜味”,从葡萄到石榴,再到猕猴桃,各类应季水果相继成熟上市,为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位于安宁河西岸的西昌市琅环镇桃园村,迎来了红心猕猴桃的成熟季节。
走进种植户余祥的果园,一排排猕猴桃架连接在一起,整齐有序,藤蔓间挂满了猕猴桃果实。源于桃园村自然条件的优越,光照的充足,这里的红心猕猴桃不仅口感香甜、色泽纯正,而且水分充足,备受市场青睐。
今年,余祥家的红心猕猴桃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我们种植猕猴桃有六七十亩,分红心的和黄心的,红心的亩产能达到四五千斤,主要就是线上销售。如果外销,大果28-30元一斤,中果20-25元一斤,小果15元一斤,效益十分可观。”余祥笑着说。
眼下,正是石榴上市的季节。走进西昌市黄联关镇大德村,家家户户都在石榴地里忙碌着,大家喜笑颜开,一派丰收的景象。
采摘、分拣、套袋、装箱……一颗颗鲜红透亮的石榴,一点点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大德村四组村民杨文荣今年54岁,家里种植石榴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今年价钱好、产量高,目前已经卖了三分之一。
郑云|摄
“目前,全村每天卖出去的石榴有三、四十万斤,大德村共有三千多亩石榴地,一亩产量六千斤,产量非常可观,今年农户统一售卖价格在两元左右,零售则在五、六元。”大德村党总支书记吴同华说。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从节气时令到现代节日,丰收节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符号、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活体现。秋风拂过,西昌大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